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种包装材料的阻隔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验证这种差异,本文以包装常用的压差法气体渗透仪,并简要介绍了该设备的参数、试验的操作的流程及试验原理。测试结果表明

  关键词:氧气透过量、试验条件、温度、包装材料、压差法气体渗透仪、阻氧性、阻隔性

  随着运输能力不断的提高及食品、药品、保健品等产品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各种类型的产品在时间及空间范围内的流通越来越广。在流通的时间及空间跨度内,所使用的包材应与产品拥有非常良好的相容性,以防止流通环境变化引起包材性质劣变,对产品的保护作用减弱,进而导致产品质量劣化。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四季分明的国家,南北方、冬夏季环境的温湿度相差较大,北方、冬季的温度低且干燥,微生物及各种酶的活性较低,产品中各种成分的氧化变质速度慢,而南方、夏季的温度、湿度均较高,环境适宜,微生物及酶的活性较高,产品发生氧化变质的速度较快,因此,就对包材阻氧性能的要求来说,与北方、冬季相比,产品在南方、夏季销售及存储时要求包材应具有更高的阻氧性。而对于同种包装材料来说,其阻氧性能的高低与所处的环境条件息息相关,通过验证包材在不同条件下的氧气透过量,确认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包材的阻氧性能均能满足产品的保质要求,是保证产品可放心流通的重要前提之一。

  塑料复合膜材料的氧气透过量测试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压差法、等压法(库仑法)两种,其中压差法可参考的标准为GB/T 1038-2000《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压差法》,等压法可参考的标准为GB/T 19789-2005《包装材料塑料薄膜和薄片氧气透过性试验库仑计检测法》。本文采用压差法、依据GB/T 1038检测样品的阻氧性能。

  本文以PET/PE复合膜为例,检测其在10℃、0%RH及30℃、0%RH两种条件下的氧气透过量。

  本验证试验所用检测设备为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VAC-V2压差法气体渗透仪。

  设备的测试腔分为上、下两部分,并被试样隔开,上部测试腔为高压腔,下部测试腔为低压腔。试验时,首先对低压腔抽真空,然后对整个测试腔抽真空,达到规定的真空度后,关闭低压腔,向高压腔内充入很多压力的试验气体,如此试样的两侧便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差。根据气体的扩散原理,试验气体会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由高压腔穿过试样渗透到低压腔,通过对低压腔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监测,即可得到试样的阻隔性数据。

  (1)本设备专业用于多种薄膜、片材试样在各种温度下的气体透过率、渗透系数、溶解度系数、扩散系数的测试。

  l薄膜类:如各种塑料薄膜、塑料复合薄膜、纸塑复合膜、共挤膜、镀铝膜、铝箔、铝箔复合膜等膜状材料。

  l片材类:如各种工程塑料、橡胶、建材等片状材料,如PP片材、PVC片材、PVDC片材。

  (2)本设备还可扩展到航空航天用材料、纸及纸板、漆膜、玻纤布、玻纤纸、化妆品软管片材、各种橡胶片材等材料的透气性测试。

  (3)本设备适用于多种气体的透过率测试,如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氦气、空气等。

  l本设备可进行任意温度下的数据拟合,轻松获得极(分隔)端测试条件下的试验结果。

  l本设备支持LystemTM实验室数据共享系统,统一管理试验结果和检测报告。

  裁样从待测的PET/PE复合膜样品表面裁取直径为97 mm的试样3片。在232℃的环境条件下,将裁好的试样放置在干燥器中进行状态调节48 h。

  装样沿试验腔的周围涂抹一层真空油脂,然后在试验腔中间测试区域内放置一片直径为65 mm的滤纸,可以支撑试样,并能防止低压腔被污染。最后将试样平整的粘贴在试验腔上,合上上腔,并拧紧。

  设置参数设置试样厚度、试验温度(10℃)、试验湿度(0%RH)等参数信息。

  按照5.1 ~ 5.6的步骤,测试试样在30℃、0%RH条件下的氧气透过量。

  VAC-V2压差法气体渗透仪是一款专业用于薄膜、片材等试样氧气透过量的检测设备,配备有精准的温度、湿度控制管理系统,可以轻轻松松实现试样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氧气透过量的检测,且试验结果的精度高、重复性好,可真实反映试样的阻氧性能。Labthink兰光是一家专业生产研发包装检测设备、提供高效可靠包装检测服务的技术企业,多年来为全球客户提供了上万次阻氧性检测设备与服务。了解相关的检测设备与服务,您可登陆济南兰光公司网站查看具体信息或直接致电咨询。Labthink兰光期待与行业中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增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转载请一定要标注明确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相应的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当前,我国无人驾驶正处于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期,国家层面上还应进一步加快无人驾驶相关立法,推动自【详细】